近期,一项涉及四大洲的国际性研究揭示了梅毒螺旋体(Treponema pallidum subspecies pallidum)的临床和遗传多样性,为梅毒疫苗的研发提供了重要线索。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2024年9月的《柳叶刀·微生物》(Lancet Microb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Clinical and genomic diversity of Treponema pallidum subspecies pallidum to inform vaccine research: an international, molecular epidemiology study”。
梅毒是一种性传播疾病,由梅毒螺旋体引起,可在人体内存活多年,并可能影响中枢神经系统。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梅毒病例曾一度减少,但在近年来,梅毒病例再次呈现上升趋势。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的数据,2022年美国报告了207,255例梅毒病例,其中包括3,755例婴儿病例,这一数字是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最高的。
为了应对这一公共卫生挑战,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大规模的合作研究,旨在通过分析梅毒螺旋体的基因组来寻找潜在的疫苗靶点。这项研究涵盖了来自哥伦比亚、中国、马拉维和美国的样本,填补了非洲和南美洲地区梅毒螺旋体遗传数据的空白。
研究团队通过全基因组测序技术绘制了梅毒螺旋体的遗传图谱,并将遗传数据与临床信息相结合,以识别那些在不同菌株中相对稳定不变的蛋白质。这些蛋白质被视为疫苗开发的理想靶点,因为它们不太可能因突变而改变,从而降低疫苗效力的风险。
研究结果显示,尽管梅毒螺旋体在各大洲之间存在遗传差异,但这些差异中也存在着足够的共性,这为开发一款有效的全球疫苗提供了可能性。康涅狄格大学医学院的Justin Radolf教授指出,通过将突变定位到梅毒螺旋体蛋白的三维模型上,研究者们获得了对疫苗设计至关重要的新见解。
此外,研究团队还在评估疫苗的社会接受度,了解公众对参与未来梅毒疫苗临床试验的态度,以及疫苗对特定人群的潜在影响。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的Arlene C. Seña博士强调了与社区沟通的重要性,认为在疫苗开发过程中听取患者意见是非常必要的。
这项研究不仅推进了梅毒疫苗的研发进程,也为全球公共卫生合作树立了典范。通过各国科学家的共同努力,期望在未来几年内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以遏制梅毒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