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日本理化学研究所综合医学科学中心的Hiroshi Ohno及其研究团队发布的一项研究指出,食物中的某些蛋白质成分,例如牛奶蛋白,可能有助于预防小肠中的肿瘤形成。这一发现颠覆了人们对于食物抗原的传统看法,并揭示了这些物质在触发肠道免疫反应中的作用。相关研究成果已在2024年9月17日在线发表于《Frontiers in Immunology》期刊上,论文题目为“Food antigens suppress small intestinal tumorigenesis”。
传统观念认为食物抗原通常是引起过敏反应的原因,比如花生、贝类、面包、鸡蛋和牛奶中的成分。即使在不引起过敏的情况下,这些抗原也被视为需要免疫系统识别的外来物质。
Ohno及其团队先前的研究已经表明,食物抗原能够激活小肠中的免疫细胞,而非大肠中的免疫细胞。而我们知道,某些由肠道细菌激活的免疫细胞具有抑制肿瘤的能力。
在这项最新研究中,研究者们结合了上述两种认识,探究食物抗原是否能够抑制小肠内的肿瘤发展。为了验证这一假设,他们使用了一种携带肿瘤抑制基因突变的小鼠模型。这种小鼠与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相似,当该抑制基因失效时,会在小肠和大肠内形成大量肿瘤。
研究者首先进行了一个简单的实验,分别给予小鼠正常食物或不含抗原的食物。结果表明,食用正常食物的小鼠小肠内肿瘤数量明显减少,而在大肠中肿瘤的数量则没有变化。
随后,研究团队在不含抗原的食物中加入了一种代表性的抗原——白蛋白(albumin),这种抗原常见于肉类中。实验显示,当小鼠摄入这种食物后,小肠内的肿瘤受到抑制,情况类似于摄入正常食物的小鼠。这表明,小肠肿瘤的抑制与抗原的存在有关,而不是食物本身的营养价值或具体哪种抗原的影响。
此外,不同食物类型对小肠内免疫细胞的数量也有影响,特别是T细胞的数量。那些食用不含抗原食物的小鼠体内的T细胞数量远低于食用正常食物或含有牛奶蛋白的不含抗原食物的小鼠。
更深入的实验揭示了上述现象背后的生物学机制。这些发现对于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与不含抗原的饮食相似,临床上使用的要素饮食主要包含简单的氨基酸而非蛋白质,这种饮食方式通常用于缓解严重的胃肠疾病,如克罗恩病或肠易激综合征。
Ohno博士表示:“虽然小肠肿瘤较结肠肿瘤更为罕见,但在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中,其风险较高。因此,在治疗此类患者的炎症性肠病或其他胃肠道疾病时,使用要素饮食应格外谨慎。”
对于没有严重胃肠疾病或食物过敏史的人群而言,有时会出于减肥或缓解腹胀和炎症的目的而选择要素饮食。然而,此研究提示,这种做法可能会带来一定的风险,强调在没有医疗专业人士指导下不应随意采取要素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