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项由美国哈佛医学院、布莱根妇女医院、布罗德研究所、中国湖北工业大学、上海大学和英国约克大学的研究人员共同完成的研究,在《细胞》(Cell)期刊上发表了题为“Viral DNA polymerase structures reveal mechanisms of antiviral drug resistance”的论文。该研究聚焦于单纯疱疹病毒(HSV),通过运用先进的低温电镜(cryo-EM)技术,揭示了HSV产生抗药性的新机制。
HSV是一种影响全球数十亿人口的病毒,常见症状包括唇疱疹和发热性水泡。然而,对于免疫功能受损的个体而言,HSV感染可能导致严重的眼部疾病、脑炎和肝损害等问题。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也可能受到感染,进而引发生命威胁。
研究团队专注于HSV的DNA聚合酶,这是一种对病毒复制至关重要的蛋白质。通过对HSV DNA聚合酶的结构进行高分辨率成像分析,研究人员发现抗药性突变并不总是在药物直接作用的位点附近发生,而是出现在远离药物结合位点的位置。这些突变通过改变聚合酶的构象,即蛋白质各部分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从而影响药物的效果。
这一发现突破了传统观念,即抗药性通常是由药物直接作用位点的突变引起的。相反,HSV DNA聚合酶的抗药性是由于蛋白质内部的动态变化导致的。这些变化使得病毒能够避开药物的抑制作用,继续进行复制活动。
该研究不仅加深了我们对HSV DNA聚合酶结构和功能的理解,还为未来抗病毒药物的研发提供了新思路。特别是,针对病毒蛋白构象变化的干预策略可能成为防止抗药性发展的一种潜在方法。
研究通讯作者、哈佛医学院布拉瓦特尼克研究所微生物学副教授Jonathan Abraham博士表示:“这些发现促使我们重新思考抗药性问题,并探索新的治疗方案。”
共同作者Donald Coen教授补充说:“这项研究纠正了我们对HSV DNA聚合酶如何识别药物的传统理解,并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来理解抗药性机制。”
这一成果为科学界在理解和应对抗药性病毒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并有望为未来的抗病毒治疗开辟新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