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前沿
致幻剂在抑郁症治疗中的潜在有效性
2024-09-10 09:28  点击:15
  一项由中国台湾研究团队进行的研究,发表在《英国医学杂志》上,评估了多种致幻剂与抗抑郁药物艾司西酞普兰(Escitalopram)在治疗抑郁症患者方面的相对有效性。该研究采用了系统评价和贝叶斯网络荟萃分析的方法,纳入了多种致幻剂如3,4-亚甲二氧基甲基苯丙胺(MDMA)、麦角酰二乙胺(LSD)、裸盖菇素(PSI)和死藤水等,以及艾司西酞普兰作为抗抑郁治疗的对照。
 
研究结果显示,虽然所有致幻剂都表现出比安慰剂更好的抗抑郁效果,但只有裸盖菇素(PSI)在高剂量(≥20mg)的情况下,其抗抑郁效果优于艾司西酞普兰。具体来说,高剂量PSI能够使患者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评分平均下降6.52分,而艾司西酞普兰(10mg和20mg)分别只能使评分下降1.86分和1.82分,未能达到预设的临床意义变化阈值(>3分)。
 
在对重度抑郁症患者的亚组分析中,同样只有高剂量PSI和死藤水产生了具有临床意义的治疗反应,HAMD-17评分变化分别为6.82分和5.38分。此外,高剂量PSI在与所有其他干预措施(包括不同剂量的致幻剂及艾司西酞普兰)的比较中,均表现出超过3分的评分变化。
 
在安全性方面,所有干预措施与安慰剂相比,均未显著增加严重不良事件(如死亡、住院或自杀企图)或停药率。
 
尽管研究结果表明致幻剂,尤其是高剂量PSI,在短期内具有良好的抗抑郁效果,但由于样本量较小以及试验时间较短,这些效果可能被高估。未来需要更大规模、更长期的临床试验来验证这些发现,并进一步评估致幻剂在抑郁症及其他精神疾病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该研究为致幻剂作为一种潜在的抑郁症治疗手段提供了初步支持,提示改进试验设计和标准化心理支持可能有助于更准确地评估致幻剂的作用。然而,考虑到当前数据的局限性,仍需谨慎解读这些结果,并期待更多高质量的研究来确认这些发现。
发表评论
0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