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前沿
研究揭示脊髓损伤后星型胶质细胞新亚群及IGFBP2的治疗潜力
2024-08-14 09:39  点击:68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生物与化学交叉研究中心方燕姗课题组及其合作者,在《发育细胞》(Developmental Cell)期刊上发表了一项重要研究成果。该研究通过空间转录组技术,深入剖析了小鼠脊髓损伤(SCI)后的分子和细胞变化,不仅绘制了详尽的时空分子图谱,还发现了一类独特的星型胶质细胞亚群(Astro-GMii),并揭示了其分泌的IGFBP2蛋白在促进脊髓损伤后功能恢复中的关键作用。
 
研究团队利用10xVisium多维空间转录组测序技术,结合自主开发的数据分析策略和工具,成功构建了SCI后的交互式时空数据库,为科研人员提供了丰富的分子信息和动态细胞互作网络图谱。这一创新性的方法克服了传统单细胞测序技术在空间位置和细胞捕获比例上的局限性,使得研究能够更准确地反映SCI后的生理病理变化。
 
在深入分析中,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类在SCI后从脊髓白质向灰质定向迁移的星型胶质细胞亚群——Astro-GMii。这些细胞在SCI后显著高表达Igfbp2基因,其编码的分泌蛋白IGFBP2在促进星型胶质细胞迁移、增殖和反应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是,IGFBP2能够加速神经轴突的生长,为脊髓损伤后的神经修复提供了有力支持。
 
为了进一步验证IGFBP2的治疗潜力,研究团队在体内实验中使用了基于IGFBP2蛋白的生物复合材料。结果显示,该材料能够显著提高SCI后脊髓神经元的存活率,并有效促进小鼠的感觉和运动功能恢复。这一发现为脊髓损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潜在靶点。
 
该研究的成功不仅加深了对脊髓损伤后时空重组机制的理解,还为未来的转化研究和临床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通过进一步探索IGFBP2及其相关信号通路的作用机制,有望开发出更加有效的脊髓损伤治疗策略,为患者带来福音。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科学院和上海市科委等机构的支持,彰显了我国在生物医学领域的科研实力和创新能力。
发表评论
0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