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范围内,阿片类药物过量致死的问题日益严重,而靶向阿片受体的药物副作用也不容忽视。近期,由清华大学、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以及德国莱比锡大学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组成的团队,深入探究了这些活性物质的分子机制,取得了重要突破。相关成果已于2024年4月10日在线发表在《自然》期刊。
阿片受体在药理学领域具有重要地位,因为它们能够调节疼痛感。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莱比锡大学医学中心的Matthias Elgeti博士表示:“阿片受体不仅具有镇痛作用,还涉及消化和呼吸的调节,理解其工作机制至关重要。”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者们发现芬太尼等超级激动剂能够稳定阿片受体的一种特殊状态,这种状态下的信号传输尤为有效且持久。这也解释了为何这类药物效果强烈,但风险也相应增大。研究团队利用先进的电子自旋共振和单分子荧光光谱技术,成功确定了阿片受体的不同状态以及不同结合伴侣的结构效应。
阿片受体作为G蛋白偶联受体(GPCR)家族的一员,控制着人体众多信号传导过程。了解这些受体与药物和其他信号蛋白的相互作用,对于药物开发具有深远意义。鉴于所有GPCR在结构上的相似性,研究团队期望他们在阿片受体上的发现能够为其他GPCR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Elgeti博士指出:“虽然这项研究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但我们仍需对阿片受体与其他分子的相互作用进行深入研究,以全面揭示其调控机制。”这项研究作为基础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为未来更安全、更有效的药物研发提供关键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