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前沿
不定潜能克隆性造血或与急性肾损伤风险相关:新研究揭示潜在治疗靶点
2024-03-14 09:48  点击:30
 近日,国际知名医学期刊《自然·医学》发布了一项研究,题为“不定潜能克隆性造血与急性肾损伤的相关性”。该研究的领衔科学家来自皇后大学等机构,他们发现了一种与年龄相关的常见血液变化,或可作为急性肾脏损伤的风险因子。这一发现不仅为急性肾损伤的新型疗法研发提供了新的方向,也为预防其进展为终末期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
 
全球范围内,急性肾损伤在住院成年人中的发病率超过五分之一。在这项研究中,科学家们重点关注了CHIP(不定潜能克隆性造血),这是一种在血液干细胞中发生的体细胞突变,导致异常细胞的激增。CHIP在65岁及以上的人群中影响率达到了10%-20%,并且与心血管疾病、肺部和肝脏疾病,以及其他炎性疾病的死亡风险增加约40%相关。这一年龄段的人群也极易患上急性肾损伤。
 
该研究的负责人医学博士Alexander Bick指出,除了已知的急性肾损伤病因,CHIP的发现为揭示老年人患病风险增加的原因提供了新的线索。他们原本认为CHIP导致的慢性炎症主要影响慢性疾病的发病,但此次研究结果让他们惊讶地发现了CHIP在急性炎症中的作用。
 
为了验证CHIP与急性肾损伤之间的关联,研究人员进行了一项荟萃分析,涵盖了英国生物样本库和美国两项长期研究中的超过44万名个体。结果显示,CHIP与急性肾损伤的相关性在需要透析的患者以及携带除DNMT3A基因外其他基因突变的个体中更为显著,这些基因包括Tet2和Jak2等。
 
为了进一步研究这一关联,研究人员创建了携带Tet2和Jak2基因突变的CHIP小鼠模型。他们观察到,这些小鼠出现了更严重的急性肾损伤,肾脏中浸润的促炎性巨噬细胞数量增多,肾损伤后的恢复能力较差,且恢复后肾脏出现更大的纤维化或疤痕。
 
这项研究表明,CHIP可能通过引发由突变的浸润巨噬细胞引起的促炎性免疫反应,抑制机体从急性肾损伤中恢复。因此,通过靶向先天性免疫系统中引发肾脏炎症的元件,或许可以降低急性肾损伤的风险。
 
综上所述,这项研究揭示了CHIP作为一种特殊的遗传学机制,可能通过肾脏巨噬细胞介导的异常免疫反应,影响急性肾损伤后的肾脏功能恢复。这一发现为急性肾损伤的治疗和预防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潜在的干预策略。
发表评论
0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