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发表于国际杂志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上的一篇研究报告中,来自多伦多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揭示了肠道微生物组如何影响患者对1型糖尿病预防药物泰普利单抗的反应。这项研究报告题为“Immune responses to gut bacteria associated with time to diagnosis and clinical response to T cell–directed therapy for type 1 diabetes prevention”。
该研究报告是基于一项名为TrialNet-10的随机临床试验的重新审视,该试验研究了63名参与者在接受泰普利单抗疗法治疗前和治疗后的200多份血液样本。这项研究报告为科学家们分析免疫系统与微生物组之间的关联带来了新的关注,揭示了肠道微生物影响机体患1型糖尿病的分子机制。基于这些新的知识,临床医生或许就能更好地确定哪些患者会对泰普利单抗产生更好的反应。
1型糖尿病曾经被称为青少年糖尿病,因为这种疾病最常发生在儿童时期。这种疾病与一系列潜在原因有关,包括免疫系统破坏产生胰岛素的β细胞,以及遗传易感性接触特定病毒等。尽管目前还有其它两种原因会引起1型糖尿病,但最终的结果都是T细胞会攻击胰腺中的β细胞,导致机体终身胰岛素依赖。因此,1型糖尿病被归类为自身免疫性疾病,但更准确地来讲其被认为是自身炎性疾病。
免疫靶向性疗法对于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非常有疗效,比如在TrialNet 10试验中,基于T细胞特异性抗CD3抗体泰普利单抗疗法或能减缓1型糖尿病高风险参与者的疾病发生。然而,在TrialNet 10和其它免疫疗法试验中,治疗反应的异质性就能揭示科学家们在理解疾病进展和疗法反应中的差距。
在这项最新研究中,研究人员调查了在普利单抗疗法或安慰剂治疗前后,TN-10研究中的参与者机体中针对一组在分类上不同的肠道菌群的抗共生抗体的反应情况。研究人员在理论上认为,患者所产生的反应或许是由机体肠道微生物组中针对共生菌群的抗共生抗体来解释。随后研究人员分析了在普利单抗疗法前后TN-10研究中来自63名参与者的228份血清样本中的抗体特性。对三种肠道菌群(长双歧杆菌、粪肠球菌和Dialister invisus)能产生较长抗体反应的患者在被诊断为1型糖尿病之前其或许接受普利单抗疗法的时间更长;而临床试验数据表明,对这三种肠道菌群能产生较强免疫反应的患者往往能从药物的疾病延缓效应中获益最多。
最后研究者表示,肠道微生物组或许是生物标志物的潜在来源,此前由研究表明,机体针对肠道共生细菌的抗体反应或许与1型糖尿病的诊断有关,这也就表明某些抗微生物免疫反应或许有助于预测患者疾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