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耶鲁大学医学院等机构的科学家们在Cell Chemical Biology杂志上发表了一项研究,揭示了为什么正在开发的药物可能无法发挥预期的作用,原因是遗传分析的不足。
癌症药物通常针对单一突变蛋白设计,旨在不影响正常组织。然而,这些药物的治疗失败原因有两个:一是毒性太大,患者无法安全服用;二是即使患者能够安全服用,药物也无法促进肿瘤萎缩。科学家们认为,理解这些被错误描述的药物背后的分子机制,有助于揭示其在临床试验中不良表现的原因或机制。
为了理解药物开发失败的原因,研究者们研究了名为ralimetinib的p38α抑制性药物。在实验室测试中,他们发现该药物可能作用于一种不同于预期的通路,因此患者可能不会产生响应。他们还发现,细胞对ralimetinib的敏感性与EGFR抑制剂表现出了最强的相关性,这意味着这些药物可能不会对由EGFR驱动的癌症类型产生影响。
研究人员通常会开发出一种药物,同时发现它能杀灭癌细胞,这可能就足以推动相关试验的进行。然而,如果没有遗传学上的解释来阐明这种药物是如何杀灭癌细胞或者为何会杀灭癌细胞,我们实际上并不知道应该给予哪些癌症患者开具这种药物。因为不知道在患者机体的肿瘤中找到了哪种生物标志物或遗传改变,从而支持给予其开具这种药物。
科学家们需要一种多模式的方法来靶向作用疾病背后的分子机制,如果能尽可能早地对这种药物进行遗传理解,或许就能将药物给予一组不同的患者以便其能更好地产生反应。目前科学家们能利用包括CRISPR、药物基因组学分析和结构评估在内的组合性工具来收集证据。尽管后期他们还需要进一步测试,但遗传优先的方法在抗癌方面或许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多学科环境中进行遗传分析对于改善新型疗法的成功率也是至关重要的。
总之,本文研究中,研究人员对p38α作为抗癌靶点的价值提出了质疑,同时还描述了一种能用于揭开药物作用机制的多模式方法。这一发现对于改善新型疗法的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