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塞是指观相血管突然堵塞,导致相应部位的心肌坏死。作为影响我国国民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目前已就急性心脏血管事件具有昼夜节律特征达成共识,但昼夜节律紊乱引起的心脏血管损伤风险仍不明确。
在该预测多中心临床研究中,研究人员分析了412名心肌梗塞患者的数据,他们年龄在52岁到62岁之间,90%以上为男性,其中102人是轮班工作者。与没有上夜班的患者相比,经常上夜班的人更年轻,bmi也更高。
所有患者都在心肌梗塞发生12小时以内接受了应急再灌注,并在手术后1周内对心肌梗塞面积、死亡、心肌梗塞、心力衰竭、脑溢血等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进行了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查。
研究发现,与不加班的患者相比,经常加班会使心肌梗塞面积明显增加,心脏未血管闭塞的发生率明显提高。平均5年修行期间,共发生75起心脏血管不良事件。其中6人死亡,14人心肌梗塞,48人心力衰竭,7人中风。对混杂因素进行调整的结果显示,与不上夜班的患者相比,经常上夜班和发生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危险增加了92%,心力衰竭的危险增加了106%。
在模拟夜间工作的老鼠实验中,研究结果表明,与夜间昼夜周期正常的老鼠相比,模拟工作的老鼠心肌梗塞面积明显增加。此外,昼夜节律紊乱的老鼠心肌梗塞后的死亡率也明显提高。
由于老鼠是夜行性的,研究人员也对绵羊进行了实验,结果相似。进一步验证昼夜节律紊乱是术后心肌损伤加重,功能恶化的原因。
在后续实验中,昼夜周期不规则的老鼠心肌核受体nr1d1的发现明显减少。这意味着nr1d1的昼夜周期不均衡对心肌损伤和功能障碍的诱导有重要作用。
研究人员除了鼠标的nr1d1外,发现鼠标心肌梗塞后,心肌梗塞面积明显增大,心肌活性和心脏功能进一步下降。
总而言之,该研究表明,熬夜和夜间工作会引发生理节奏障碍,减少nr1d1的发现,增加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危险。他强调,保持稳定的节奏是潜在的心肌保护战略,为改善心肌梗塞患者的预后提供了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