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员将一组雌性和雄性老鼠置于昼夜节律失衡的状态,模仿现实世界中的“三更”,此外,为了引起更强烈的反应,所有老鼠都被喂以高脂肪饮食。模仿长时间工作夜班工人的饮食。之后,研究人员从基因水平、微生物水平、新陈代谢率等多个层面对小鼠进行了测试和比较,最终发现,与雄性小鼠相比,雌性小鼠的活动幅度和节律性更强,影响力更大。对于白天和黑夜。节奏紊乱更具适应性。
此外,昼夜节律异常的雄性小鼠表现出更严重的各种参数异常,如肝脏转录组节律异常、肠道菌群紊乱、心脏代谢异常如雄性小鼠的血压和血脂水平异常等,以及数量异常与糖尿病相关的细菌,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丰富,而昼夜节律紊乱的雌性小鼠则没有出现上述异常变化。
于是,在小鼠实验中,发现了昼夜节律紊乱引起的健康危害,而且这些危害具有极大的性别差异。
作为回应,研究人员对一些雌性小鼠进行了绝育,使它们不再产生雌激素。这时,让这些雌性小鼠“三班倒”,发现这些雌性小鼠在面对昼夜节律紊乱时的保护作用明显减弱,说明雌激素确实在防止昼夜节律紊乱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研究还表明,雌激素并不是唯一的促成因素。因为雄鼠的健康状况比绝育后的雌鼠差,所以还是有一些不为人知的因素。
研究人员利用英国生物银行的资源,分析了2013 年至2015 年92,325 名英国日班工人的健康状况,以确定人类昼夜节律失调是否也存在性别差异。他们发现了与小鼠实验相同的模式:由于昼夜节律失调,24 小时轮班工作的男性似乎比24 小时轮班工作的女性遭受更严重的健康危害,即使在调整影响因素后也是如此。
研究表明,与白天工作的男性相比,夜间工作的男性患代谢综合征——、糖尿病和高血压、高血脂等各种心脏病的风险更高,更容易出现腹部脂肪过多堆积。例如,1/3 的男性夜班工人患有代谢综合症,而只有1/4 的男性日间工人患有代谢综合症。此外,为了调查夜间工作增加是否与代谢综合征风险增加相关,研究人员分析了同一组夜间工作时间的昼夜节律紊乱差异,发现平均轮班工作时间约为十年,患代谢综合征的风险增加。代谢综合征增加1.071倍。
相比之下,夜间和日间工作人员的昼夜节律失调差异较小。而当研究人员针对工作类型(如医务工作者或工厂工人)进行调整时,晚睡对女性生物钟和健康的影响显着降低,使得夜间工作的女性与女性之间存在差异。白天工作的人显着差异消失了。
在对小鼠进行实验并分析人类数据后,研究人员发现晚睡对男性健康有害。但需要注意的是,虽然研究表明,晚睡对女性健康的危害可能较小,但这并不代表没有危害,因为熬夜对健康的损害是众所周知的。对此,研究者仍需进行更深入、更全面的研究,探索疾病风险与轮班工作的关系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