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前沿
研究人员设计了一种有机室温磷光纳米颗粒有望用于转移过程的监测
2023-05-29 09:34  点击:34
  最近,武汉大学李振/李倩倩/张玉峰联合团队在《科学·进展》杂志发表论文,他们设计了一种有机室温磷光纳米颗粒,它能简单安全有效地在体内成像,指示肺部转移前微环境,效果远超现有技术,有望用于转移过程的监测,实现早期诊断和治疗。
 
  许多体内成像方式目前可用于检测早期癌症转移,但每种方式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例如,PET和CT对于小于1cm的小肿瘤可靠性低,MRI灵敏度不够,快速灵敏的荧光成像技术还必须考虑到组织自发荧光引起的低信噪比,不能提到组织活检的必要性。是否对所有潜在的转移部位进行了取样?
 
  室温有机磷光(RTP) 是一种新型显像剂,具有一些突出的优点。 RTP可以在去除紫外光等激发源后保持一定时间的光照,从而避免组织自发荧光的影响,在低功率密度下,通过驱动激发开关可以获得高质量的光学图像。来源。
 
 研究人员制备了基于吩噻嗪衍生物的有机磷光纳米粒子(NPs),粒子在水溶液中的磷光寿命可达49 ms,远长于传统的RTPs,且发光肉眼可见。
 
  利用小鼠进行活体成像实验,IVIS检测也能在小鼠皮下观察到明显的磷光信号,关闭激发源后,图像可持续1000 s,信号背景比(SBR)达到2278242 ,正如先前文献报道的那样,这是最高材料RTP 值的6 倍以上。
 
  研究人员给小鼠静脉注射4T1 癌细胞以创建肺转移模型,并在14 天后给小鼠注射有机磷光纳米粒子。影像学结果显示,在心、肝、脾、肺、肾等主要脏器中,只有肺出现明显的磷光,可见有机磷光纳米粒子对肺转移具有较高的选择性。
 
  研究人员还创建了H22 肝癌的肺转移模型,并每3-4 天使用磷光、计算机断层扫描和组织病理学确定肺转移的程度。结果表明,磷光辐射强度从第0天到第27天逐渐增加,第3天可以显示出显着的统计学差异。 H&E 和CT 染色之间没有显着差异。作为对照的健康小鼠的磷光强度几乎保持不变。
 
  接下来,研究者对肺部进行了免疫组织化学分析,发现TGF-、TNF-和VEGF的表达从第0天开始显着增加,表明肺部微环境发生了明显变化,转移前细胞已经形成.生态位(EMN)。 BCL-2 表达也增加,表明少量来自肝癌的CTC 在PMN 形成后到达。
 
  从这个角度来看,有机磷光纳米粒子确实非常有效。肿瘤出现后第3天,植入可能预示着只有肺部微环境发生变化的时间,这远远领先于其他只有在肿瘤二期才能检测到的影像学方法.
发表评论
0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