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前沿
研究表明屏障保护或细菌靶向的精准医学方法可能对IBD患者有益
2023-04-13 09:16  点击:48
  发表在J Crohns Colitis.杂志上,  来自台湾大学的研究者们研究结果表明,屏障保护或细菌靶向的精准医学方法可能对IBD患者有益。
 
  IBD的发病机制有遗传多态性、屏障的丧失、微生物微生态不均衡等。缺乏诱发大肠菌的微生物群的起源及与肠壁损伤的关系知识。mlck是细胞屏障的重要调节因子,但mlck活性化对上皮内细菌(ieb)和微生态系统的扰乱产生的影响尚不清楚。
 
  研究者假设mlck依赖性细菌内吞咽作用促进病理生物转换,形成诱发大肠菌的微生物体。为了了解这一点,将转基因鼠标(tg)和野生鼠标(wt)进行了比较。tg鼠标因mlck活性而影响屏障丧失。
 
  当同型mlck tg家鼠幼仔在断奶后被分离为基因型(tg/tg、tg/wt、wt/wt)时,与微生态障碍和更大结肠炎相关的ieb数量比wt/wt家鼠有所增加。在wt鼠标中,利用mlck tg鼠标的行列会诱导微细生态紊乱,增加ieb的丰富度,恶化结肠炎。相反,出生时移植wt微生物群的mlck tg鼠标在出生6周后,大肠菌丰富度和结肠炎深度就会提高。
 
  据微型分析结果显示,与只给野生型老鼠喂的不同,与mlck tg老鼠一起喂的野生老鼠昼夜节规律不规律。这种昼夜周期干扰需要rac1/stat3依赖性微生物侵入,但不需要mlck活性,导致炎症细胞因子和葡萄糖皮质的调节增加。总之,数据表明,壁障功能障碍会导致生物失调和侵入微生物扩张,导致昼夜节律紊乱和黏膜炎症。
 
  综上所述,mlck依赖性屏障缺陷是微生物的微生物失调或病理生物出现的原因,进而通过破坏上皮生物钟,促进上皮促进盐反应,恶化结肠炎。这一数据揭示了病理生物的侵袭引发上皮昼夜节律依赖性炎症这一之前没有认识到的机制。这一新发现将有助于保护屏障,开发针对细菌的正确的医学治疗方法。
发表评论
0评
推荐阅读